安全教育

安全教育
位置: 部门首页 > 安全教育 > 正文

慎行!勿让校园不良网络借贷侵蚀在校学生

发布时间:2016-09-27   发文部门:    作者:余执坚   点击:

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 日前,为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,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发布《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》。《通知》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,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,加大金融、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,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力度。

        现在同学通过校园借贷平台购置手机、电脑等产品的情况屡见不鲜,合理使用贷款业务可以有效缓解同学们的经济压力,但是一旦贷款额度超出自己的还款能力,压力反而会明显增大。

  方明(化名)是某著名工科院校的研三学生,平时比较迷电子产品。去年6月,他在某著名电商平台、两家大学生网络贷款上都开通了个人贷款支付业务,所有额度加起来有25000元。临近毕业,方明“血拼”了苹果手机和一台笔记本后,他沦为“月光族”。“每月需要还款1370元,学校发的生活补贴1500元,基本上只够还分期,都快毕业了找父母要也不合适,找点兼职做呗。”方明自嘲说,“再买必须要剁手!”
    而下面这位同学的案例就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了。就读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郑同学喜欢足球,却误入歧途开始买足球彩票。由2元起步,慢慢尝到甜头的他加大投注,虽然也惊险地中过7000元的大奖,但他并没有停止赌球反而越陷越深。直到把赢的钱和生活费都输光后,他想到了贷款。输的越多,他就越想一把捞回。郑同学凭借班里同学对他的信任,以28位同学之名向14家网络分期、小额贷款平台借贷购彩。他收入不多的父亲听说儿子赌球后,帮儿子还了两笔钱:一次7万,一次3万。尽管如此,借贷的雪球越滚越大,就这样郑同学被自己逼上绝路,无力偿还近60万元的债务。今年39日,他发在班级微信群的一条语音告诉同学们,可以过些日子联合起来告他诈骗;他给父母发送最后一条短信,哭着通了电话后,从青岛一家宾馆八楼跳下,结束了年仅21岁的生命。
    2015年,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大学生,并撰写了《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》。调查显示,在弥补资金短缺时,有8.77%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,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。大学生在选择网贷产品时,更倾向于和电商网站相结合的产品,如天猫分期和淘宝花呗,占比为51.36%36.21%的大学生选择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网站;33.5%的大学生选择京东白条。在大学生网贷额度上,44.42%的人贷款1000元以下,40.17%的人贷款1000-5000元。由此看来,校园借贷业务并不鲜见。
    《通知》同时指出,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、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,诱导学生过度消费,甚至陷入“高利贷”陷阱,侵犯学生合法权益,造成不良影响。面对网贷诱惑,我们需要擦亮双眼,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,警惕其带来的风险。
  
警惕风险
 
  1费率不明。很多分期平台往往只宣传分期产品或小额贷款的低门槛、零首付、零利息等好处,却弱化其高利息、高违约金、高服务费的分期成本。在知乎网站上,多名财经类大学生网友也匿名爆料了某贷款平台的利率猫腻,其通过Excel里用IRR函数(IRR函数返回由数值代表的一组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)都能算出来年利率超过20%,堪比“高利贷”。
  2、贷款风险。很多平台自身资金有限,需要在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,并设定很高的违约金、逾期利息等,消费者往往被诱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。
  3、隐形担保。大学生申请过程中提供了个人信息、父母电话、辅导员联系方式等信息,如不能按期还款,不良网贷平台可能会采取恐吓、骚扰等方式暴力催收。
  4、高额度诱惑。类似“只要本科生学历即可办理贷款,最低5万起”广告,其实是某些平台利用目前网贷征信系统的漏洞,诱导学生在多家不同的平台重复借款,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还款负担和坏账风险。
  5、校园网贷监管难。目前校园网贷存在监管真空,监管主体不明确,监管效果难以保证,一旦有风险和责任时,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。
  网络贷款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事物,对于大学生这类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的人群,贷款看起来容易,但一旦消费欲膨胀,贷款人就可能陷入连环债务之中,最终还是要父母兜底,自己也会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法律责任。所以校园贷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合理估计还款能力,理性消费。(文章转自搜狐教育)

编辑:

审核:

冠亚体育有限公司官网保卫处©版权所有